黄山区:上岭村的“绿色逆袭”
8月4日上午,在九龙峰生态保护·向善实践志愿服务站内,上岭村村民、九龙峰生态导赏员林森旺正热情地向亲子研学家庭讲解生态知识。这是今年腾讯创新型党建项目与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合作的第五期研学活动。过去靠斧头吃饭的小村庄,如今吃上了“旅游饭”,这在林森旺眼中可是稀罕事儿。
上岭村位于黄山区焦村镇西南部,与九龙峰自然保护区紧密相连。“上山两把斧,下山两块五。”这句俗语曾是上岭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过去村民主要靠砍伐林木为生,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来的却是微薄收入。
转机始于2001年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设立。“世世代代都砍树,‘家门口’的山突然不让进,树不让碰,心里能不憋屈吗?”回忆保护区成立初期的迷茫,林森旺坦诚地说道。面对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重挑战,保护区和各方力量积极行动。一方面,保护站切实担负起执行政策法规、资源调查、科研监测和协调区内活动的重任;另一方面,黄山区人民政府与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2018年签订《安徽黄山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委托管理协议书》,将保护区委托桃花源进行管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保护区建成了高效的智能巡护监测管理体系:科学规划巡护路线26条,设置监控点11个、监测小站3个,布设红外监测相机55台,推动管护模式从“单一人防”向“人技结合”转变。
“如今的九龙峰自然保护区植被茂盛,物种丰富。”30余年间,从采育场工作人员到保护站站长,陈晓春见证了这里的生态蝶变。保护区内现有高等植物1295种,其中珍稀保护植物42种;脊椎动物289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4种;昆虫603种。2022年黄山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共建共管实践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
绿水青山有了,金山银山从何而来?答案就在林森旺的新身份里——生态导赏员。 随着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和知名度提升,生态研学、自然教育等绿色产业破土而出。2024年,桃花源九龙峰保护中心与上岭村村委合计,决定将村民培训成能够讲好家乡故事、带领访客深度体验的“生态导赏员”。在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牵线搭桥下,腾讯“望远计划”拓展和团建团队来到九龙峰,在生态导赏员的带领下体验保护区的环境,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
“去年我们和腾讯合作研学,由我们提供研学产品,当地村民为他们提供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在桃花源九龙峰保护地主任张铮看来,外界人员收获的是对自然保护区的了解与感受,而当地村民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只有保护区生态得到保护,社区经济同步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路径,也是他们一直在探索的方向。和林森旺一样,尝到生态“甜头”的村民越来越多。今年64岁的汤春花是云华里民宿的老板,她告诉记者,她家有三层楼6间房,得益于研学带来的人气,去年光住宿就给她家带来了2万多元的收益。据上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勇介绍,“仅去年6个月时间,研学就给村里带来了52.6万元的收入。”同时茶叶、蜂蜜、葛粉等农特产品也搭上网络直播的快车,销路大开,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122.63万元,较2022年增加175%。
如今的上岭村村民身份多元:生态导赏员、森林巡护员、民宿主人、农家乐掌柜……增收的渠道越走越宽。再回忆起20多年前保护区刚成立时的场景,林森旺说:“人气旺多了,真没料到,护好绿水青山,能给咱老百姓的日子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远处,九龙峰层峦叠翠,万物竞发,生机盎然。这条用心呵护出来的“绿色生计”之路,在青山见证下,正向着更广阔的前景延伸。
(黄山区林业局 王蕾 程琦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