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林长制工作简报第6期(总第158期)
【工作要闻】
△市委书记、市级总林长丁纯到祁门县开展巡林调研
△市委副书记、市长、市级总林长何毅赴歙县调研国家储备林建设
【典型案例】
△黄山市以“护鸟+观鸟”为抓手探索生态价值转化
△祁门林业碳票:从青山到金山的生动实践
【工作要闻】
市委书记、市级总林长丁纯到祁门县
开展巡林调研
在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8月14日,市委书记、市级总林长丁纯赴祁门县开展巡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决守好绿水青山,持续擦亮生态底色,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在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示范区上走在前、作表率。市政府党组成员程寄县、市政协副主席方颖参加。
在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丁纯详细了解森林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开发等情况。他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扎实做好珍稀动植物科学研究和调查监测,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研学旅游,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丁纯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加快发展富民产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山更青、林更秀、民更富。要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深入挖掘新安医学价值,积极探索“文旅+康养”“民宿+康养”等跨界融合新业态,持续擦亮“中国御医之乡”品牌。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为广大游客营造安全、舒适、愉快的旅游环境。
市委副书记、市长、市级总林长何毅
赴歙县调研国家储备林建设
8月4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市级总林长何毅赴歙县调研国家储备林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市政府秘书长李炜参加。
何毅前往黄山市联兴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和歙县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示范区基地,实地察看采伐剩余物、疫木处理情况及“国家储备林+林下经济”复合发展模式的具体实践,并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抢抓国家储备林建设战略机遇,精准把握实施原则、运作模式等,找准政策支撑,落实工作举措,因地制宜推动林业资源价值转化。要做优规划设计,不断拓展项目建设内涵和外延,将储备林建设与当前和中长远发展目标、乡村振兴、老百姓的现实利益等结合起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典型案例】
黄山市以“护鸟+观鸟”为抓手探索生态价值转化
黄山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鸟类迁徙通道与栖息地,拥有丰富的鸟类多样性和珍稀鸟类资源。近年来,黄山市以“护鸟+观鸟”生态建设为重要抓手,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生态价值转化之路。
一、科学布局,夯实生态转化基础
动态开展鸟类调查。在全市野生脊椎动物调查的基础上,更新全市鸟类种群、分布等数据。目前市内共发现鸟类35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6种,其中明星鸟种有中华秋沙鸭、白鹇、鸳鸯、绶带鸟等。科学布局观鸟路线。结合林业资源与生态保护要求,系统编制《黄山市观鸟点建设引导规划》,结合交通条件、接待能力等因素提出全市观鸟点建设的三个梯度布局,科学设置观鸟路线7条,指导观鸟点及观鸟棚建设,规范观鸟行为。创新资源融合开发。结合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创新发布5条“四季+自驾”古树观鸟路线,串联全市各个优质观鸟点和古树旅游路线,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旅游优势,促进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二、精准宣传,凝聚生态保护共识
构建精准宣传矩阵。始终坚守“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理念,以全市爱鸟护鸟清网行动为重要抓手,联动市县林业、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同步开展非法捕鸟案例警示宣传与鸟类保护相关法律知识普及,大力传播爱鸟护鸟生态理念,全方位打造覆盖广、定位准、协同强的鸟类保护宣传体系。分类施策各有侧重。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注重多元创新与群体适配的宣传模式,举办系列特色活动10余场,持续擦亮当地护鸟观鸟名片。其中,面向广大公众,拍摄制作《只此片羽》等纪录片,让公众直观地感受鸟类魅力;针对摄影爱好者,举办“珍爱湿地 守护精灵”等摄影比赛,借助影像传播力量扩大宣传覆盖面;聚焦青少年群体,开展青少年爱鸟护鸟绘画比赛,从源头上培养保护意识。促进村民角色转型。引导村民从“猎鸟”到“护鸟”,从“护鸟”到“知鸟”,借势借力而为,努力培养出一批“鸟导”,既为观鸟者提供专业服务,又让村民从生态保护中受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有力提升了黄山观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推动融合,探索生态价值转化
打造特色观鸟IP。着力构建“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产业开发”协同发展模式,将护鸟观鸟活动打造为串联自然观光、科普研学、休闲度假的特色IP,通过专业化观鸟路线设计、沉浸式生态体验场景营造、特色化鸟类知识科普,努力实现从“山水观光”到“生态深度体验”的品质跃升。建设标杆示范基地。全市现具有代表性鸟类且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已初具观鸟规模的有屯溪区傍霞村“绶带鸟摄影基地”、祁门县石迹村“白鹇食堂”、徽州区西溪南“枫杨林鸟天堂”等。发展观鸟生态经济。以傍霞村为例:傍霞村现已打造观鸟景观台及观赏点10余处,开发建成3条经典观鸟步道,设立生态休养期,适量适时科学投喂文明观鸟。发展摄影、民宿、餐饮和研学旅行等产业链,年接待拍摄团队百余个、观鸟研学爱好者超2万人次。让“护鸟”与“富民”形成良性循环,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生态价值变现提供了鲜活样本。
祁门林业碳票:从青山到金山的生动实践
祁门县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引领,率先打造“碳票开发—市场交易—收益反哺”全链条,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祁门方案”,让连绵青山化作富民金山。
一是夯实基础,突破技术,实现碳票首发。聚焦资源普查与计量创新,扎实做好碳票开发基础性工作。构建动态资源库。县林业局整合林政、营林职能,依托“一张图”叠加历年造林数据,建成实时更新的碳汇资源库,精准摸清生态家底。提供权威计量支撑。深度参与省级攻关,完成杉木立木生物量建模和《安徽省林业碳票计量方法学》编制,为碳票科学核发奠定坚实技术基础。完成全省首批核发。2025年西武岭国有林场1800亩山场核发全省首批林业碳票,计入减排量2.14万吨,生态价值首次获得可交易的“身份证”。
二是搭建场景,多元消纳,激活碳汇市场。围绕“谁需要、谁购买”,依托安徽省生态产品交易所,推动林业碳票规范挂网交易,搭建三大林业碳票应用场景。司法认购,创新协同检察机关等建立生态修复机制,通过公益诉讼推动生态破坏责任主体认购林业碳票990.12吨,实现生态环境损害替代性修复;景区消碳,引导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购买碳票176吨,成功打造“零碳景区”,提升生态旅游品牌价值;公益购买,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自愿购买碳票,用于赛事、活动、会议等碳中和,可认购1吨起的小额碳票。
三是创新机制,收益反哺,赋能绿富同兴。充分发挥林业碳票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创新建立收益“三返”分配机制。一返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将碳票收益大部分用于森林抚育、生态修复和封山育林,持续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二返基础能力强化行动,安排部分收益投入林区道路修缮、防火设施升级和病虫害监测体系建设,并设立护林员“碳汇绩效工资”,提升森林资源管护效能;三返联农带农富民行动,其余收益全额惠农利农,2026年重点在凫峰镇、祁山镇、金字牌镇等乡镇实施场外造林,确保林农共享碳汇红利,形成“越护林、越增收”的良性循环。